大国小鲜@新发展理念丨惟创新者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在黄海之滨,胶州湾畔,就有这样一个创新团队,在项目带头人张连钢带领下,一群平均年龄30多岁的年轻人,在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的情况下,用3年半时间在曾经的荒滩上建成了一座西方专家口中“十年都别想独立完成”的自动化码头,先后攻克10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多次刷新单机作业效率世界纪录,在自动化码头建设运营领域实现了从跟跑欧美到领跑世界的嬗变。2020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连钢创新团队”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长长的码头岸线,太平洋吹来微微的风,来自世界各地集装箱船舶频繁进出时的长鸣此起彼伏,大型机械流畅高效地抓取集装箱的声音清脆响亮……5月28日下午,在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参加“大国小鲜@新发展理念”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记者见到了“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张卫,听他讲述“连钢创新团队”的幕后故事。
“连钢创新团队”成员张卫在接受采访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时间回溯到2013年,当时的中国是港口大国,但在象征全球港口最强科技实力的全自动甚至半自动化码头榜单上,却不见中国港口的名字。要真正在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有自己的全自动化码头。如何紧跟步伐补短板,攻坚克难勇超越?2013年10月,青岛港按下了建设全自动化码头的启动键,一支自主创新团队应运而生——青岛港自动化码头项目组,这就是后来享誉业界的“连钢创新团队”的雏形,张连钢担任组长。
“全自动化码头不是西方人的‘专属’,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不仅能同样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动员会上,张连钢掷地有声的话,令张卫至今难忘。受到张连钢的鼓舞,张卫、李永翠、李波、吕向东等8名青岛港IT、流程、设备、土建方面的专家,加上其他骨干共25人,跟着张连钢开始了漫长的攻坚战。
然而,他们却连自动化码头是什么样都没见过,手里只有少得可怜的技术资料。码头筹建初期,张连钢带队到荷兰、英国等国家实地考察,但收获甚微。真正交流起核心技术问题时,对方往往三缄其口。在提出购买时,外方不但要价高,还提出了捆绑销售、系统不开放等条款。还有外国专家断定,凭借中国技术,做出这个码头至少10年。
“这次考察对大家刺激很深。所有人都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还得靠自己。”回忆起当年,张卫仍然难掩激动,“我们有几十年码头运营经验,有现代科学技术积累,把两者结合起来,自主建设自动化码头,确实困难,但并不是不可能。”抱着“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贡献力量”的朴素感情和坚定信念,“连钢创新团队”开始了核心技术自主攻关。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对这句话,“连钢创新团队”感触更深。
“拼命都不一定干得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这是张连钢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团队的座右铭。下定核心技术自主攻关的决心,张连钢就带领团队钻进了前湾港区南岸一个临时借用的小办公楼。随后3年多,这里天天灯火通明,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5+2”“白加黑”,夜以继日召开专题分析论证会,用计算分析、逆向推导、模拟仿真等方法艰难推进。单是出入集装箱卡车的闸口布局,他们就先后设计了40个方案。
在这支“铁军”中,每个人都是“拼命三郎”。张连钢作为团队主心骨,身先士卒,带着病躯始终坚守在工作一线;被称为“拼命三娘”的女汉子李永翠,刚进项目组时女儿只有5岁,因为长时间扑在项目上,无暇照顾女儿,年幼的女儿一听到“自动化”三个字就会生气地捂住耳朵;在数据库建设的关键时期,承担着自动化码头数据中心建设、调试工作的徐永宁的妻子确诊癌症,他每天在医院和码头之间奔波,一年多时间瘦了10多斤,但他没有半句怨言,更没有耽误一点工作;堆场组的管廷敬,在最后攻坚决胜阶段始终坚守岗位,甚至在母亲去世时,都没能赶回去见上最后一面。在自动化码头的建设中,“连钢创新团队”成员们用忘我的工作、无私的奉献,诠释了对中国自动化码头事业的忠诚。
就是靠着这种“拼命”精神,从每个单元、每个环节到每个数据,“连钢创新团队”竭尽全力探寻“最优解”。在码头总平面布局设计环节,团队在9种方案、16种派生形式中,从效率、成本、环保、安全性、吞吐能力、整合难度等方面逐一论证分析,找到最优方案。用锂电池替换国外自动化码头的铅酸电池,电池重量从13吨减为2吨,循环寿命从2年延长为10年,水平运输系统比国外节省成本2亿多元……
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
2017年5月11日,随着“中远法国”轮汽笛一声长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以“开港便创下自动化码头世界纪录”的崭新面貌正式运营。“连钢创新团队”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建成了拥有核心技术的自动化码头,创造了港口建设史上的奇迹,实现了综合竞争力的“弯道超车”,挺起了中国港口的“腰杆子”!“我们用了3年半时间,完成了外国8-10年的建设任务,让外国人服气了!”回想起当年的场景,张卫仍激动不已。
随后几年中,他们继续创造了一连串“全球首创”:全球首次研制成功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全球首次研制成功轨道吊防风“一键锚定”装置;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全球首创非等长后伸距双小车桥吊……美国长滩港、荷兰鹿特丹港、新加坡港等国内外同行到港参观考察,看到作业现场桥吊、自动导引车作业的完美演绎,一致认为“青岛港在自动化码头的建设上进行了出色的努力,取得了创世佳绩”。
从被西方技术封锁四处碰壁,到下定决心自主创新;从被外国专家质疑中国人能否自己建成自动化码头,到全球领先、亚洲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化码头横空出世,在“连钢创新团队”的努力下,中国自动化码头完成华丽转身。“制胜法宝是什么?”张卫引用了张连钢经常说的一句话:“作为‘土专家’,单打独斗我们可能拼不过‘洋博士’,但是我们有团队精神,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为港口争气、为国家争光的初心,大家眼往一处看,劲往一处使,越干越成熟,越干越自信。这就是我们的底气和信心。”
如今,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二期已经投产运营,融合更多前沿科技的三期建设也已经启幕。“连钢创新团队”秉承科技报国志向,坚持自主创新理念,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团结协作、集智攻关,向着更加浩瀚辽阔的星辰大海,开启了砥砺奋进的新一轮征程!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道路,坚定信心、埋头苦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我国科技应对国际风险挑战的能力。”“连钢创新团队”用实际行动忠诚践行总书记重要指示,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使中国自动化码头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站到了港口自动化领域世界最前沿。他们身上鲜明体现了新时代劳动者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体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报国、勇于创新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广大国企职工勇挑重担、敢于争先的责任担当。
(采写:高天鼎 审核:李艳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