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水,养什么样的鱼。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优化营商环境。
发展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发展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民营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又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促进了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环境形成,促进了营商环境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因此,发展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充分调动和激发劳动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举措。 “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不可磨灭,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我们要正确看待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继续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企业家精神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我们要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呵护他们的信心与勇气。” “保民营企业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让民营企业敢闯敢干,关键要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 我们将始终当好企业家敢闯敢干的最佳拍档和最强后盾。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决策部署和“两个毫不动摇”方针,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和扩大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全国工商联于4月1日联合启动2023年民营企业服务月活动。活动为期一个月,主题为“服务民企促发展,扩大就业惠民生”,服务对象以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脱贫劳动力、登记失业人员、农民工为重点。活动期间,各地将深入民营企业进行调研走访,了解招聘用工需求,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提供政策落实、用工指导服务,千方百计帮助民营企业缓解招聘用工难题。 在探索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中国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一条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坚定遵循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模式,逐步形成了一种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内资、外资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系。没有这一条经验,中国经济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中国人民有可能仍在“贫困陷阱”中挣扎。
民营企业为做大“蛋糕”作出了贡献
而且也为分好“蛋糕”作出了贡献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成分是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抽掉了民营经济后,市场经济体制就会变形和扭曲,就不可能起到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就会失去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效率,就会逐步演变成一种“官办”的经济模式,最终成为一种没有个体自由的“管制”经济。这就完全背离了我们改革开放的初衷。 第一,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和尊重企业家、呵护企业成长的社会氛围。一是在基层部门加大对中央决策部署的宣传力度,通过会议、新闻报道等多种渠道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理念主张,引导基层公务人员、社会各界人士从思想上廓清对民营经济的模糊认识,塑造积极的民营企业家心态。二是鼓励各地定期举办民营企业家峰会,表彰发挥引领带头作用的大型民营企业、百折不挠的创新型企业、具有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民营企业家,激发民营企业的创新创业热情。三是在主流媒体上增加对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报道、专访等,对一些自媒体和违法机构针对民营企业发布不实信息、恶意抹黑的行为坚决制止,在全国上下形成尊重民营企业家、呵护民营企业成长的社会氛围。四是将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家吸纳到人大、政协、工商联队伍中,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家的先进典型示范作用。五是设立党员干部与民营企业家交往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帮助领导干部卸下思想包袱,放开手脚、合理合规与企业家交往。 人间正道,天下为公。社会主义是正义的事业、光明的事业,来自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希冀,指向人类社会命运与共、势所必然的未来。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