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坚决向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亮剑
日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十起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进行公开通报,充分彰显了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近些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和为基层减负结合起来,作为党的作风建设重要内容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连续5年专门部署推动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发力,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刹住了一些歪风邪气,基层党员、干部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
同时也要认识到,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当前一些问题,特别是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依然顽固多发。从此次通报的十起典型问题看,有的重复转发文件、照搬照抄上级文件内容,有的制定文件脱离实际、层层加码,有的任性用权违规向群众转嫁摊派费用,有的“痕迹主义”作祟、加重基层负担……这再次表明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需要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抓不放、常抓不懈、动真碰硬。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必然分散精力、束缚手脚。在基层采访时,听到有干部感叹,“要求越来越细,要有会议记录、还要配工作照片”……不难看出基层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反感。
干工作需要借助一定形式来推进,但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形式好不好,衡量标准,就看是不是实事求是。以开会为例,不管是布置任务还是务虚研究,只要奔着解决问题去,就有开的必要;反之,为了开会而开会、以会议落实会议,就是浪费时间精力。又比如,那些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加重基层负担。
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审视,从思想和利益根源上来破解。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反对形式主义,要求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克服浮躁情绪,摒弃私心杂念,多做打基础、利长远、出实效、创实绩的事,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严防装样子、盲目铺摊子的功利行为。官僚主义根源是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力观扭曲,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反对官僚主义,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我们要不断增强紧迫感和政治自觉,在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中,将纠治和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动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向上向好,以整治成果彰显主题教育成效。同时,在制定政策、部署任务、督促落实、考核检查等方面,以健全长效机制来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弹回潮。
(作者:吴储岐)人民日报
形式主义说白了是一个“虚”字!
2019年3月,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4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发力,解决了一批形式主义突出问题,有效减轻了基层负担。但也要看到,形式主义具有顽固性、反复性,老问题又有新表现。比如随着科技进步、信息化发展,原本方便快捷的电子平台出现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苗头;在调查研究中,一些地方却出现了走秀式、盆景式、蜻蜓点水式的“假调研”现象。
不管花样如何翻新,辨识形式主义并不困难,说白了就是一个“虚”字。比如,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耍花拳绣腿,说空话套话等。
整治形式主义,群众最有发言权。在群众看来,花架子解决不了真问题,空话套话反映不出真情况,浮皮潦草也问不出群众的急难愁盼。再隐蔽的形式主义,终究逃不过群众的火眼金睛:发展思路是不是对头?政策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举措能不能解决具体问题?最终由群众来评价。所以,整治形式主义,必须注重倾听基层声音、虚心接受群众监督,才能让形式主义无处藏身。
整治形式主义,还得从实处用力。这就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上求真务实,行动上真抓实干,政策措施立足地方发展实际,切实解决群众所需,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脚踏实地实现各项工作目标。
整治形式主义,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从自身做起,不定不符实际的目标、不开讲空话套话的会议、不发没有实质内容的文、不做只留痕无实效的事。上级部署工作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基层实际,分清轻重缓急,不搞层层加码,尽可能减少基层压力。还要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的干部撑腰鼓劲,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精力投入真抓实干中。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要严抓不放、常抓不懈,不断遏制形式主义的反弹回潮,铲除形式主义滋生的土壤,让求真务实的正气蔚然成风。编辑|白翔 审校|钟鸣 监制|赵品 来源|《人民日报》;原题为:《实处用力 不务虚功》,有删节
能否把突出问题“改到位、改彻底”,直接检验着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治品格、能力本领、工作作风。 敢于直面问题,不掩盖、不回避、不推脱,深入基层“望、闻、问、切”,为抓好整改提供精准靶向。 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让整改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必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凝结成时代的思想精华。
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我们推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而不是坐在象牙塔内的空想,必须坚持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发展真理,用实践来实现真理、检验真理。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这是一个充满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陈云同志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法宝。
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历来重视调查研究,他将工作中百分之九十的时间用于研究情况。
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称赞陈云懂经济:“他的方法是调查研究”。
什么是正确的政绩观?其实说到底能够把工作做到位,做到让老百姓满意,解决了老百姓问题,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这就是最大的政绩观。而我们当前很多地方并不是为了老百姓满意,而是为了上级满意,是为了自己不受到上级的批评,是为了在各种考核排名中靠前不靠后,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政绩观。我们拿山东淄博来举例,就在全国各地都在风风火火创建文明城市之际,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因为迎接文明城市考核而不得不停下自己的生意,留出一个干净整洁的街道供上级领导“欣赏”,很多地方因为创建文明城市还跟很多老百姓发生了矛盾,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做了一些让老百姓不满意的事情。但是山东淄博的马晓磊书记就不一样,他说:我不乎什么文明城市,我只在乎我的老百姓。其实这才是一种最为正确的政绩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