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丨旧岁此夕尽,新春今日回
朗诵丨敬一丹讲解丨宋英杰 配乐丨巫娜 - 春暖农禅
2020年2月4日 17时03分迎来立春节气
《话 立 春》作者/宋英杰出自《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在人们的意念之中,其实有三个春天。一是天文层面的春,二是农耕层面的春,三是气候层面的春(日平均气温稳定高于10℃)。二十四节气所设定的是四季均等的季节框架。立春开始,是天文意义上的春。
在节气起源地区,立春的第一个标识,是“东风解冻”。所以立春的这个“春”,是始融之候;数九数完“寒尽春归”的那个“春”,是可耕之候。我们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那为什么还是“靠天吃饭”呢?因为人和是可控的,地利是部分可控的,只有天时是不可控的。人们对于“可耕之候”的恪守,便是顺应天时。
在民间,有一种描述春天的称谓,叫做:春脖子。这是一个拟人化的说法。有人将春脖子理解为春季的时长,感慨春天短暂。这当然也可以作为春脖子的引申语义。但所谓春脖子,原本是指从春节到清明之间的时间。也就是人们欢度完春节,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间的准备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春脖子这个词本身就具有劝耕的意味。
所谓春脖子长或者春脖子短,其实一直没有严谨的定义,只有笼统的划分。以立春和清明两个节气作为标准时间节点。
立春解冻,清明播种,都有着明确的物候标识。从解冻到播种,大约相距60天。最早的春节是1月21日,距离清明75天;最晚的春节是2月20日,距离清明45天。您看,最短的春脖子跟最长的春脖子比,短了整整30天!
立春,又称打春,因为鞭打春牛,曾经是流行于全国的岁时习俗。那既是对春天的礼敬,也是对丰稔的期许。二十四节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过程中,曾经遇到一个插曲。在介绍节气民间习俗的过程中,说到“立春鞭春牛”,有人提出质疑,鞭打春牛,是否涉嫌**动物?其实,立春鞭春牛,并不是鞭打真的牛,打的实际上是土做的牛,是耕牛形状的泥塑而已。
《后汉书》说:“季冬,立土牛六头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东北偏北方位),以送大寒。”早在先秦时期,制作土牛,送寒和劝农就已经是官方的规制了。隆冬时节,各级官府“出土牛以送寒气”,这是春牛之缘起。后来人们将这个习俗确定在了立春。
从前,到了立春,除了集中式的鞭春牛仪式,还有分散式的报春活动。所谓报春,就是有人敲锣打鼓,唱着迎春赞词,挨家挨户地送春牛图。所谓春牛图,是年画的一种,画面里通常是两个角色,一个是童男装扮成的芒神,一个是芒神身边的耕牛。但在报春过程中赠送给农户的红纸印制的春牛图上,除了二十四节气,一般还有农民牵牛耕地的图案。所以春牛图,也被称为“春帖子”。报春,是一种亲切的、走街串户的劝耕。
立春一候“东风解冻”:风吹来的温暖气息,使冰雪开始消融,大地开始解冻。但这只是开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消融三尺之冰,也并非一日之暖,所以古人希望立春最好是晴天,“立春晴明又和暖,农人鼓腹首翘天”。立春二候“蛰虫始振”:冬眠的动物敏锐地感受到温暖,醒了或半懵半醒,可以打个哈欠伸个懒腰了。立春三候“鱼陟负冰”:河水开始解冻,沉寂了一个冬天的鱼儿在水中游动、吸氧、觅食,但水面上还有尚未融化的碎冰碴儿,所以人在岸上围观,鱼就像是背着冰块在游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