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所以,权力的来源是矛盾,矛盾生出权力,处理矛盾者就收集起了这个矛盾生出来的权力。
权力的三大来源。
第一个来源、正面对反面有权力
只要形成了正面对反面,而自己处于正面,自己就获得了对反面的权力。
比如,尊和卑,显然尊对卑就有某种权力,但反之,也形成了对卑的某种义务——使其变尊。
比如,强和弱,显然强对弱就有某种权力,但反之,也形成了对弱的某种义务——使其变强。
比如,先进和落后,显然先进对落后就有某种权力,但反之,也形成了对落后的某种义务——使其变先进。
毛主席:什么叫先进?先进就是做落后人的工作。
比如,战术和战略,特殊和普遍,显然战略对战术就有某种权力,普遍对特殊就有某种权力,但反之,也形成了对战术的义务——使其走向战略,也形成了对特殊的义务——使其走向普遍。
毛主席:在认识过程,个别决定普遍;在实践过程,普遍决定个别。在认识过程,战术决定战略;在实践过程,战略决定战术。
这种实践过程中的决定,就是权力。
显然,权力的反面是义务或责任。如果权力不能走向反面——义务或责任,那么权力就会握不住的。
第二个来源、生成矛盾
来源于构建矛盾,然后在处理矛盾中收拢了权力。
因为权力是来源于矛盾,所以要生成权力,就要构建矛盾,然后在矛盾的处理中,就能把矛盾生出来的权力收拢到自己手中。
比如,蒋委员长就通过在大陆构建矛盾——**、反苏的方式,收拢了一揽子的权力。而在台湾又构建矛盾——反美、**的方式,收拢了一揽子的权力。
蒋氏父子陆续采取措施清洗挟美自重的**——一九五三年春罢黜吴国桢,一九五五年整饬孙立人。
如果不以矛盾的形式,权力就是空的、没有支撑的,权力是附着于矛盾的,在处理矛盾中,就收拢了权力。权力产生于矛盾,又集中于矛盾解决者手中、附着于矛盾解决者手中。
第三个来源、解释权
来源于解释权。解释权是街接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也是街接实践到理论的桥梁。
斯大林:如果我们把物质方面、外部条件、存在以及诸如此类的现象叫做内容,那末我们就可以把观念方面、意识以及诸如此类的现象叫做形式。由此就产生了一个著名的唯物主义原理:在发展过程中,内容先于形式,形式落后于内容。
显然,解释权是沟通内容和形式的桥梁。
解释权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如果掌握在错误的人手里,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正是因为其权力性。
解释权产生权力,因为权力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上一步是如何解释的问题,所以解释权就是权力的前奏,谁掌握解释权——谁就拥有了权力。
所以,舆论就很重要,舆论是一种解释权,所以,谁掌握了舆论,谁就有了权力——所以,往往一些影响力人物就比较地有权力——因为他们掌握了某些领域的解释权。
比如,米国掌握了舆论、掌握了很多东西的解释权、垄断了解释权,所以,形成了文化霸权。所以,它才会对tiktok这么畏惧!对华为5G才会这么畏惧——这一切都是为了它自己的解释权。
甚至可以认为,科技霸权,也是解释权的一种。
反过来,也就是说谁的干部越多、谁的粉丝越多,谁就越有权力,而随着干部或粉丝的流失——权力也随之下降。
事实上,把矛盾的两方面对立起来,生成权力,然后又把矛盾的两方面统一起来,就巩固了权力。
来源:虎妞儿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