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劰载中...

搜索

为什么说抓民生也是抓发展

高质量邵阳 发表于 昨天 22:37| 字数 2,944|来自:湖南邵阳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调整字体大小 16px
15px 28px

789d28e82132c4f05a190e476aa0a965_1671944_2048x2048.jpeg
提问:刘军伟 河南省新乡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可以增进社会消费预期,有利于扩大内需,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请问如何理解“抓民生也是抓发展”这一论断?

解读:刘  旭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抓民生不仅是为了满足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需求,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从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民生领域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投资机会。解决好民生问题,不仅能增进民生福祉,而且有利于扩大内需、提升人力资本、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与发展并非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因此,抓民生就是抓发展,二者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消费的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又依赖于民生的改善。通过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够激发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向好趋势,但有效需求不足,特别是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有待进一步激发。在此背景下,做好民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够进一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高质量发展。

    首先,民生改善直接促进消费增长,释放更多消费潜力。提振消费既要从供给侧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优化消费环境,同时也要在需求侧发力,消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和重大支出风险,提升大众的消费能力,提振消费意愿。一方面,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增强经济韧性,有助于维持基本消费需求,避免经济大幅波动。

    另一方面,当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方面的后顾之忧得到解决,可以减少预防性储蓄,其消费意愿和能力将显著提升,就更愿意进行大额消费,如购房、购车、旅游等,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经济政策的着力点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消费提振畅通经济循环,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次,很多社会领域,如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兼具民生和经济属性。当前,我国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有些地方仍然把民生事业仅仅看成是花钱的事情,忽视民生改善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要以发展思维看待补民生短板问题,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充分发挥其经济属性。以养老为例,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不断提升,银发经济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老年旅游、老年用品、智慧健康养老、康复辅助器具、养老金融等细分行业逐渐发展壮大,银发经济将朝着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发展目标加速前进。有关研究显示,预计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19.1万亿元,占总消费比重的27.8%,占GDP比重的9.6%。

    最后,民生投资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民生领域的投资往往具有较高的乘数效应,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例如,助残服务不仅需要专业的服务人员,还需要研发和生产各类康复辅助器具,既包括矫形器、助听器、假肢、拐杖等传统功能代偿类康复辅助器具的生产,也包括发展移位机、智能轮椅、康复护理床等新型生活照护产品以及认知障碍评估训练、康复训练等设备和产品,还将促进公共空间、消费场所等无障碍建设的改造和升级。这些产品和产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助残服务的发展,还促进了相关制造业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优化了产业结构。

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服务于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对教育、培训、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远高于物质资本投资。我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将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这既是民生改善的主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

     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通过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培养快速通道等多种方式,构建各阶段选人育人相衔接、各类载体深度融合的教育培养体系,有力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才支撑。在基础教育方面,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构建大中小一体贯通、政校企社多方协同的高水平培养体系。在高等教育方面,加快建设“双一流”优质高校,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创建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建立政府主导、产业驱动的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机制,推动高校优化重组传统学科资源。

     建立和完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构建多元协同、开放共享的技能培训系统,形成政府、企业、院校、社会多元参与的终身职业培训新格局。依托公共实训基地等培训平台,注重资源整合与功能优化,实现培训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共用共享。鼓励企业将培训纳入发展战略,引导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委托培养、订单式培养和学徒制培养,建立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对接,形成常态化的岗位技能提升制度。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推进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培训深度融合,广泛开展适应性、储备性培训,实现培训过程的精准化管理和质量监控。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健全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多层次健康保障网络,持续提升人口健康素质。强化预防为主方针,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推动健康服务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现优质资源有效辐射。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重点提升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水平。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互联互通的医疗服务网络,实现资源整合与效率提升。

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推动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民生工作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通过高质量发展夯实民生保障的物质基础。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兜住、兜准、兜牢基本民生底线,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民生保障持续加强的必然要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相得益彰、同向同行,建立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构建民生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健全政策协调机制,使经济发展持续转化为民生福祉提升的物质基础,同时让民生改善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总之,我们要牢固树立抓民生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统筹需要和可能,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选稿:《高质量湖南》栏目组

来源:《学习时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手机!

“邵阳都市网 ”宣言:“为党举旗,为民代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切实行动推动邵阳高质量发展。弘扬正能量 凝聚中国力量,影响世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官方Email:13446633@qq.com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