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商,中国民营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全球湘商已经超过400万,产业遍布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外湘商资产规模超过4万亿元。
湖南不沿边、不靠海,地理位置上“不东不西”,没有通江达海的经贸之便。但三面环山的地貌,挡不住湖南人走出去、求发展的脚步。
“天下湘商”之所以能如同遍地星火,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与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品格息息相关,也正是这种文化性格熔铸成了“湘商”精神,支撑着湖南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今日湘商已成新军
“无湘不成军”,湖南人会读书、会打仗,政治、军事领域人才辈出是不争的事实。湖南人会经商吗?却是许多人的疑问。
事实就是,湖南自古就有着浓厚的商业文化,湖南多地也是历史上的商业繁盛之地。从长沙窑火照亮盛唐的“中国制造”,到安化“茶马古道”见证千年的商贸走廊;从洪江古商城“万商渊薮”的往昔繁华,到“金湘潭”流金淌银的盛极一时;从王夫之提倡“留心经济之学”,到曾国藩倡导洋务运动;从浏阳烟花惊艳天下,到“湘瓷”“湘茶”“湘绣”走俏全国……可以说,无论是商业之气候,还是经济之思想,抑或产业之兴旺,都有湘商的一席之地,都不乏湖南商界人士的创造与担当。
应该说湘商盛起于清末民初之际,一心救国的清代“南财神”梁焕奎,被称为长沙近代慈善事业开创者的晚清巨商朱昌琳,实业救国的湘商领袖禹之谟,被毛泽东称赞为“工业先导,功在中华”的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就是近现代湘商的杰出代表。
但湘商群体真正壮大、湘商精神真正定型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广大湘商搏风击浪,以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勇立潮头、艰苦创业,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就了湖南的一张闪亮名片。中国工程机械领域四大巨头,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铁建重工和山河智能,都属于湖南;中国IT教父王之、微信之父张小龙、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等中国移动互联网精英和企业家近1/3都是湖南籍;“邵东模式”“湘中经验”“大汉现象”等经济现象都在湖湘大地孕育生成,曾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
“昔日无湘不成军,今日湘商成新军。”在全国商界的这支劲旅中,民营企业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其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可以说,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培育了一大批新的市场主体,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湘商,形成了一个善于创业敢于创新的民营经济人士新群体。
湘商精神是种什么精神
“吃苦耐劳,斗风斗雨斗惊雷,是奔涌在我们血脉的常态”“敢为人先,闯天闯地闯未来,是激荡在我们心中的情怀”……近段时间以来,在湘商聚会的各种场所,在湘商回乡的座谈会上,一曲《湘商之歌》总是激荡起湖南企业家的豪情与乡情。
湘商精神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是湖湘人士在经济筹谋、经商创业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精神品质,与湖南人的文化性格,与湖湘文化的浸润熏陶密切相关。心怀天下的责任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兼容并蓄的和谐理念、实事求是的诚信品质、经世致用的务实态度是其基本内涵。这是一种心怀天下的责任胸怀。湘人特别具有家国情怀,湘商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志存高远,心怀天下,关注国计民生,追求实业报国。旧有湘商“以义致利”的各种善行义举,今有湘商在公益慈善、乡村振兴、疫情防控以及实业报国中的担当作为。
这是一种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湘人的胆识和勇气从来当仁不让,这是湖湘文化的特点,同样也是湘商精神的显著标识。“一个包袱一把伞,来到洪江当老板”是昔时湘商勇闯商海的见证,而今互联网湘军占据半壁江山则是新时代湘商敢于创新的例证。
这是一种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血液里有着不怕苦、不服输的基因。古有邵商“宝古佬”借助毛板船“逆天改命”,后来有湘商“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这都是湘商群体艰苦创业精神的写照。
这是一种守信重诺的诚信品质。诚信乃湘商兴业之本,诚信是湘商精神之魂。历史上,湘商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的美名佳话不胜枚举。现如今,“守市场规则、奉诚信经营”已成为全球湘商的共识宣言,这都表明湘商一直都在奉行着“以诚信立天下”的经商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