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特稿丨这一天
中国军网记者 陈竹青 陈燕 崔嫣然
岁岁八一,今又八一。
这一天,人民军队迎来97岁生日。
坚守
空军某场站导航台台长黄俊文的这一天,是从“滴滴答答”的仪器调试声开始的。
凌晨,树影在海风中婆娑。为了配合今天的拂晓飞行训练,黄俊文和徒弟罗刚早早起床开始调试设备。
这是建在滨海山崖上的一个导航台站,高高耸立的天线竖起战机归航的“灯塔”。随着战机出动频次越来越高,黄俊文愈发忙碌——
开启设备、监控运行、调整参数,为飞机校正方向……不一会儿,战机从头顶呼啸而过,在远处的机场平稳降落。
这样的飞行保障任务,黄俊文已经执行超过两千次,没有出现过一次失误。
随着任务完成,初升的朝阳洒下晨光,照亮了这个山顶小院。两个兵、一条狗,几垄菜畦,几只鸡鸭,是这个一亩见方小院的全部。这不是什么世外桃园,冬天的湿冷入骨,夏天的酷热难耐,台风的频繁到访,是值守生活的真实面貌。而这远离人烟、山海孤寂的地方,黄俊文一守就是16年。
16年的日日夜夜,黄俊文战胜孤独的方法很纯粹,就是热爱。别人头疼不已的各种电路器件,黄俊文却越研究越上瘾,不仅写下20万字的笔记,还主动编写制作各类规范、手册和指南。被战区空军评为“一级强军工匠”,集训竞赛两次获奖,接连不断的荣誉鼓励着黄俊文继续发光发热。
夕阳下,雷达站官兵奔向战位。王涵彬 摄
这一天,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数不清的“黄俊文”默默书写着他们平凡又伟大的坚守——
他们是绵延起伏的边防线上,爬冰卧雪卫国门的一串串脚印;是渺无人烟的高山海岛里,伴随天线飞旋守望“蓝天界碑”的一道道目光;是熙熙攘攘的繁华都市中,守在景点车站酷暑严寒永远挺立的一个个身影……
他们如磐石坚定,将使命刻进生命。
突破
这一天,第81集团军某旅毕树文像往常一样走进修理间。这25平方米的修理间,是他的“理疗室”,过去5年,负责全旅装备维护修理的毕树文在这里无数次“护理”无言的战友;如今,修理间又成了他的“实验室”,他自主研发的发动机维修试验平台已经投入使用,正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堆满钢材、配件、切割机、电焊机、角磨机,历时1年,之前“无处下脚”的修理间迎来了这个长2米、高1米的军绿色“大家伙”。对毕树文来说,不断突破的这一年,并不容易。跨专业自学电路常识、机械设计,白天训练老本行,晚上攻读新理论。为了突破发动机在试验平台上转起来就震动“飞车”的瓶颈,毕树文下功夫学习相关知识,3个笔记本被一行行要点填满,手机通讯录存了近100位修车专家的号码,遇到不会的问题,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打,这位平时有点“社恐”的山东大汉,涉及到专业,就变身“社牛”。
“点火……给油!”
“震动可控!”
终于,他破开了最关键的一扇门。
发动机维修试验平台的启用,大大提高了修理质效,在去年战区组织的中小修能力认证中,毕树文的这一研究课题得到很多高级工程师的认同。
毕树文说,军人的突破是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对海军某旅刘作仁来说,突破是不断挑战自己。
这一天早上5点,刘作仁照例起床跑步。入伍6年,有些习惯已经成为自然。2018年,刘作仁怀揣着炙热的军旅梦走进军营。然而,新兵摸底考核,几乎科科挂“零”。19岁少年的字典里从来没有“放弃”两个字。之后的日子,他习惯了俯卧撑后的汗如雨下,喜欢上了跑完3公里的酣畅淋漓。终于,3个月后的结业考核,三公里成绩跃居新兵连第一,其他课目也都达到了优秀。第一次登上光荣榜的成就感让他坚信,埋没自己的永远不是别人,而是提前放弃的自己。
备战比武,刘作仁的“魔鬼训练”又开始了。每天早晨5点钟,以12公里的热身开始他一天的训练,奔袭、抓绳、扛圆木……手掌皮肤磨掉了一层又一层,里外衣服湿了一件又一件。绝境之下咬紧牙关,再冲一冲、再拼一拼,靠着这股劲,他11秒47完成了全装踩绳上,25秒24完成了全装牵引横越,最终打破多项纪录,并取得全能项总评第二名。
同年兵说他狠,老兵说他倔,他说:“狠下去、倔到底,不断突破自己,我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兵。”
冲锋
这一天,和往常并无不同。
打开夏的天窗,迎来滚滚热浪。比炎炎烈日更炽热的,是座座军营里战士们苦练打赢本领的场景。
武警某部组织海上实训,恶劣天气下,海风劲吹,波涛汹涌,使训练难上加难。可队员们争先恐后地站出来,说:“我先上!我来!”
先锋队出发了!海浪迎面袭来,硬生生拍在脑袋上,令人头晕眼花;海水又腥又咸,灌进嘴里,使人不禁作呕,不少队员还被重新“送”回了岸边,但他们一次又一次尝试,一次次钻进浪里,奋力通过浮标点,完成了挑战。
在军机上跳伞,高台上跳水时,擅长陆上作战的他们,在新环境新考验面前,没有露怯。他们只有一个信念——冲锋,永远向前!
这一天,走进红河舰的通道走廊,一块写着“距离建军100周年2027年8月1日还有1095天”的展板非常醒目。
作为一支传承着“海上猛虎艇”和“海上先锋艇”两面光荣战旗的部队,海军某护卫舰支队官兵们丝毫不敢懈怠,一级军士长马少利就是其中一位。
马少利和官兵们铆足了劲儿,一门心思研究装备,不厌其烦地请教,反反复复地琢磨,白天随工厂师傅去兄弟单位学习新型装备拆装,晚上回到战位保养装备。海面上的旭日明月,大海中的潮涨潮落,是他们强军征途上的壮美底色。
接舰之初,资阳舰官兵就时刻保持先行一步的节奏,把能力练在前面,做到试航即开训,入列即在航,全训即能战。他们十分清醒,比沉浸在荣誉中更重要的,是夯实本领,加速冲锋,创造出新的辉煌。
战机呼啸升空,开展昼夜训练;军舰解缆启航,进行实战演练;战车狂飙疾驰,检验战法训法……这一天,官兵们的脚步充实坚定,面向未来战场,时刻准备着冲锋。
今天,当人民军队迎来97岁生日,以“八一南昌起义”开篇的峥嵘岁月又翻开新的篇章。
这一天,他们望向军旗目光灼灼,初心不悔不落。
这一天,他们勇攀高峰步履不停,前路浩浩荡荡。
这一天,他们刺穿迷雾利刃出鞘,征服所有不服。
这一天,向他们,敬礼。
(此文得到徐超、郭一夫、唐瑞杰、杜天奇、刘礼鹏的支持)
来源:解放军报客户端
作者:陈竹青 陈燕 崔嫣然
选稿:湖南都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