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网讯(曾祥兴 朱海军 记者程小旭)近日,湖南省委金融办公示2024年全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入库企业名单,邵阳入围企业数量排在全省前列,创五年来历史新高。
榜单的背后,是邵阳民营企业展现出的强大活力和巨大潜力。作为湖南省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邵阳民营经济的发展历来备受瞩目。
中国第一个小商品市场、湖南省第一家民营企业、湖南第一个民营经济开发区,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千千万万的邵阳企业家如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把市场的荒野变成沃土;如一簇簇燎原的星火,点亮了邵商品牌的火炬。
从某种意义上说,邵阳的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邵阳民营企业家敢为人先、创新创业的奋进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也为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邵阳民营经济何以走向更广阔舞台、创造下一个传奇?
邵阳地处湘西南,三面大山环绕,资江冲开一阙,一路奔腾入湖通江达海。群山阻隔、车马缓慢,但求变求新的基因却一直藏于邵阳人的血脉之中。
改革开放,让邵阳人挣脱思想桎梏,并再次在商贸领域找到改变命运的突破口。
35岁的“篾匠”曾小山说干就干,用积攒的2000元钱创办湖南省首家民营企业,成为全省工商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开启了新一代邵商的漫漫征途。
41岁的粟武洪心系实业,毅然参与“老东家”改制,创办邵阳维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此后他坚守主业、不断革新,最终实现邵阳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为寻找新商机,刘纯鹰走出家门勇闯东南亚,搭建起邵东箱包出口国外的桥梁,此后他带领同乡开拓国际市场,将更多邵阳产品推向世界。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从“挑箩摆摊”“沿街叫卖”的艰难起步,到“前店后厂”“下铺上居”的顽强生长,再到“买全球、卖全球”的踌躇满志,无数邵商的奋斗,如同五彩斑斓的笔墨,绘就了邵阳民营经济的壮阔画卷。
40多年来,邵阳民营企业家以“敢为人先、敢想敢干”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改革样本,催生了邵阳民营经济的“春色满园”:目前,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七成以上的生产总值、七成以上的税收、七成以上的社会投资、八成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九成以上的市场主体。
做专做精,练就“单打冠军”。邵阳市通达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将体积不大的车用氮气弹簧做成几亿元的大生意,产品耐久性、环境适应性居行业前列,销量全国第一;湖南凯通电子有限公司攻克热敏打印机制造“卡脖子”难题,将指甲盖大的热敏打印片做到产量排全国前三。目前,全市14家国家级、290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勇闯大市场,“小块头”迸发出“大能量”。
湖南凯通电子生产车间
深耕细分领域,小商品撬动大市场。邵阳特色轻工企业集群共生、抱团发展,生产了全球70%的注塑打火机、80%的纸质红包,占领了全国40%的小五金套件、全国60%的书包市场,打造了全市首个千亿产业集群。
民营经济是邵阳经济的最大特色和优势,是邵阳的金字招牌。民营经济要长成“参天大树”,除了企业自身不断勇攀高峰,还需要优质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雨露”。近年来,邵阳市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走找想促”“三送三解三优”等行动,常态化开展“企业家接待日”“政银企对接会”等活动,主动回应企业诉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活经济发展“一池春水”。今年上半年,全市实有经营主体超54万户,其中企业超12万户。
发展环境在改善,要素保障必须跟得上。为精准落实惠企政策、促进生产要素高效匹配,邵阳实行市级领导联系企业和项目等工作机制,主动靠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土地、用工等难题,加快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仅以融资为例,去年邵阳市共举办政银企对接活动210场、签约金额490亿元;积极对接全省“金芙蓉”跃升行动计划,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做大做强,今年共有62家企业入围全省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
选稿:《高质量湖南》栏目组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